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在西安成功举办

2025/11/09 | 分析仪器分会

大会全景照片.jpg

2025年11月7-8日,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(ACAIC2025)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。本届大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、西安交通大学承办,以“AI赋能 创新转型”为核心主题,汇聚了500余位行业领袖、创新企业代表及青年科研人员,深入探讨了AI对分析仪器性能提升、功能拓展、应用开发、研发流程及创新管理等带来的影响,共同展望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应用、新范式以及新格局。

HBL16830.JPG

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、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贺浪冲教授主持;大会主席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任委员方向,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单文华教授,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世宏出席会议并致辞。

HBL16912.JPG

       方向在致辞中表示,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将高端仪器列为核心技术攻关重点,再次凸显了高端仪器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地位。“我们欣喜地看到智能化、高端化与国产化、跨界融合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,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,我们在基础理论研究、关键核心部件、原创性仪器开发等方面,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希望此次大会,既探讨学术前沿的‘顶天’问题,也关注产业落地的‘立地’实践。”

HBL16998.JPG

单文华在致辞中介绍到,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,建成了总价值2.65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,101台(套)尖端设备向社会开放,构建起三位一体服务体系,年均服务超2万人次作。针对高端仪器“卡脖子”问题,学校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,在学科交叉创新、仪器共享与转化、高水平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深化合作、协同发力。

HBL17081.JPG

杨世宏在致辞中谈到,陕西作为科教高地和国防工业核心基地,在分析仪器及相关领域的底蕴深厚,拥有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等70余所高水平科研院所,汇聚了一大批顶尖专家团队与创新人才,涌现出一批标杆性成果。当前,重点产业集群对高端分析仪器的需求日益迫切,希望借此大会深化多方合作,攻克卡脖子技术,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育。


大会同期颁发了2025年“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”。该奖项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置,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组织开展,旨在传承朱良漪同志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事业发展的精神,激发行业创新活力。

HBL17449.JPG

李景虹院士为2025年“朱良漪创新成果奖”获奖单位颁奖

2025年“朱良漪创新成果奖”获奖名单

序号

获奖成果

申报单位

1

高时间分辨微弱电流测量仪器

南京大学

2

单细胞代谢物分析质谱仪

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

3

SURFSeq 5000高通量基因测序仪

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
4

紫外光电子谱分析仪

西安交通大学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、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、西北大学、北京玉研精密仪器有限公司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、常州玉宇电光器件有限公司、上海恒益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

5

多维跨尺度材料热电性能原位测量仪

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

注:按照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奖励办法(2025版),“朱良漪创新成果奖”增设为5项。表中排名不分前后。

 HBL17475.JPG

方向研究员为2025年“朱良漪青年创新奖”获奖者颁奖

2025年“朱良漪青年创新奖”获奖名单

序号

获奖人

工作单位

1

陈秋水

福州大学

2

韩省力

西安交通大学

3

霍新明

中山大学

4

石致富

国仪量子技术(合肥)股份有限公司

5

许振宇
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

6

赵忠俊

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/成都艾本立科技

注:2025年“朱良漪青年创新奖”获奖人中有2人评分相等,因此“青年创新奖”获奖人为6位。表中排名不分前后。

HBL17494.JPG 

贺浪冲教授为2025年“朱良漪应用创新奖”获奖者颁奖

2025年“朱良漪应用创新奖”获奖名单

序号

获奖人

工作单位

1

焦吉庆

天津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

2

孙玉芳

北京大学药学院

3

涂勇辉

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

4

王青松
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

5

祖文川

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

(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)

注:表中排名不分前后。

自2017年首届举办以来,“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”已连续成功颁发九届。先后共计30项分析仪器获得“创新成果奖”、40位青年科学家获得“青年创新奖”,13位仪器用户获得“应用创新奖”。未来,“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”将继续秉持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,激发更多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,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。

HBL17244.JPGHBL17386.JPG

大会报告环节亮点纷呈。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、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王勇主任等14位来自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”各界的资深专家学者,从宏观行业趋势到具体技术突破,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业落地实践,多维度解读AI与分析仪器融合的发展潜力,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盛宴。

11月8日,大会主办方联合近20家“产学研用服”单位举办了9场主题分论坛,主题涵盖药物研发、AI+质谱、热分析与联用、光学成像、流式细胞、生命科学、色谱创新、能力建设、成果转化等,1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分享了新成果、新产品与新应用,全方位展现了AI与分析仪器在各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前景。大会期间同期举办了分析仪器及关键部件展,30余家国内外优秀企业现场集中展示了新技术与新产品,与参会嘉宾展开了近距离地交流。

DSC09464.JPG

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(ACAIC 2025)的成功举办,紧密贴合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对高端仪器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导向,精准定位了行业高端通用仪器“卡脖子”、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的发展需求,更紧扣了AI赋能产业创新的未来前景趋势。大会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,不仅搭建了行业学术交流与技术展示的高端平台,更凝聚了产学研用各方力量,明确了AI赋能分析仪器行业创新转型的发展方向,有助于为我国分析仪器事业突破瓶颈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